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环境谷”是如何异军突起的?

吴明华 决策杂志 2023-08-26

平地一声雷!


在“最牛风投城市”合肥,一个新的产业地标正快速崛起。然而这一次,靠的却不是风投。


合肥新兴产业无中生有已是常态,但“中国环境谷”崛起的速度令外界惊讶。


作为后来者,合肥市2018年才开始在蜀山经济开发区落地打造,几乎每年以翻倍的速度增长,短短几年时间便异军突起。“中国环境谷”究竟是如何上演无中生有的产业传奇?


“中国环境谷不仅要打造国家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更要努力成为环境领域全国技术策源地和重大关键产品来源中心,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合肥蜀山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卢磊说。


环保产业各地竞相发展,敢打出“中国环境谷”这面大旗的,唯有合肥。“中国环境谷”的雄心和梦想从何而来?



01无中生有的秘诀
时代总是青睐善于抓住机遇的人。
2017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功获批,环境成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点聚焦的四大领域之一。2018年,中央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保护被摆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环境治理和环保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
在这样的背景下,蜀山区敏锐地抓住机遇,把环境产业发展作为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过去,一说到蜀山经开区,人们的第一印象是电子商务,电商和跨境电商是其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如今,要无中生有发展环境产业,难度可想而知。
从全国来看,很多地方已经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一些地方更是发展了几十年,产业已然成熟。合肥作为后来者,如何追赶甚至弯道超越?如果按照传统发展路径,拼资源、拼招商,只能承接低端落后产能;如果找不到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径,弯道超车就无从谈起。
“究竟要走一条什么路,一开始我们也有一些探索和彷徨。”卢磊说。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  徐明摄


从蜀山经开区自身来看,开发区位于合肥市区,面积只有6.75平方公里,其中有大量的楼宇,缺少发展环境装备制造所需的大量土地。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环保技术研发、先进环境仪器等产业高端环节。
而科技创新恰恰是蜀山区和合肥市的优势。蜀山区坐拥合肥70%以上的科教资源,拥有高等院校27所、科研院所56个、国家大科学工程和重点实验室75个,10万多名科教人才和高校学生在此汇集,科教实力在全国省会城区中居于前列。
更重要的是,蜀山经开区紧邻科学岛,岛上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在大气监测治理技术研究方面走在全国乃至全球前列。岛上的院士从办公室到蜀山经开区,只有7分钟车程。这是其他地方梦寐以求的资源,也是产业发展最大的优势。
近水楼台先得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的一些技术,常常在蜀山经开区就地转化。经过梳理盘点,当时开发区有十几家“中科系”环保科技企业。这些初创企业尽管规模都不大,但让蜀山区看到了一条充满希望的产业发展道路。
充分发挥科技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蜀山经开区从一开始就走了一条不同的路,一条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高举高打的产业发展新路径。
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启动建设之初,蜀山经开区就打出“中国环境谷”的招牌,当时也让人惊讶。因为直到2019年,蜀山经开区环保类企业不过三四十家,产值仅50亿元,为什就敢打出“中国环境谷”这面大旗?
“虽然起步晚,但对我们的发展路径和前景充满信心。中科院有世界一流的环境技术,我们就要做世界一流的环境产业。”在卢磊看来,把产业地标和旗帜打出来,有利于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先把帽子戴上,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往前走。”
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勇闯新路、敢想敢干,这是“中国环境谷”无中生有的首要秘诀
“中国环境谷”的快速发展实践也证明:发展战新产业,不怕起步晚、不怕起点低,只要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发展就能领跑一路。

中国环境谷展厅
02创新的“虹吸效应”
“视创新如生命、把创新当使命、抓创新像拼命”,这样的创新精神早经深深融入合肥的城市基因。
正当蜀山经开区开始着手谋划“中国环境谷”建设时,一个重要的创新发展机遇来临了。
国家发改委公布了首批环境保护领域的国家工程实验室,针对大气、水、土壤、固废污染的突出问题,集聚整合创新资源,建设一批环保领域创新平台。
其中,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即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牵头组建。这是我国大气环境监测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程实验室,致力于推动我国大气环境监测仪器产业快速发展,成为该领域高技术创新源头。
机遇总是给有准备之人。在蜀山区的积极争取下,实验室成功落户蜀山经开区,并于2017年12月挂牌成立。
有别于传统产业发展路径,蜀山经开区并没有急于招商引资,而是瞄准顶层科创资源,首先引进大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
有了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的良好开局,有了合肥雄厚的创新资源支撑,以及科里科气的城市品牌,蜀山经开区创新平台建设呈井喷式发展。短短两三年时间,“中国环境谷”就集聚了30个国家和省级环境领域高端科研平台。
2023年2月,由中国科学院与安徽省政府共同组建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在“中国环境谷”正式成立。这个参照国家实验室体制机制建设运行的机构,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
“环境研究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整合国家环境领域高水平研究机构和科技领军企业等重要创新力量,以‘工程技术创新、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培育新兴减污降碳环境产业’为主线,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形成国家减污降碳环境产业创新源头、关键装备来源中心,打造‘中国环境谷’等国家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引领我国环境高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环境研究院首任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文清说。
“震撼”“有气魄”“站位高”“有战略性、前瞻性”……对于研究院的建设,20多位院士专家同时发出这样的感叹。环境研究院的成立不仅是中国环境产业发展的里程碑,更让“中国环境谷”实至名归。
目前,环境研究院集聚的院士就达十多位。“每位院士的背后都围绕着一批优质科创企业,他们1个电话抵我们上门跑10趟。”蜀山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邓杰义说,在“技术红利”时代,研究院是招商引资最好的金字招牌。
当前,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已成为制约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以生态文明思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急需环境领域战略前沿技术的创新突破。在专家看来,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向科学技术要答案、寻方法、找出路。
特别是在“双碳”的刚性约束下,传统的环境治理技术、方法、路径都不再适应,很多技术、工艺都需要提升更新,会产生海量的技术需求,“技术红利”时代已经来临。
在“技术红利”时代,科创资源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国内一流环境企业快速聚集。“我们不能给你多大的业务,但是能给你成长的空间。”这是“中国环境谷”招商引资最吸引人的地方。
目前,“中国环境谷”已聚集阳光电源(零碳基地)、湖南力合、蓝盾光电、中化环境为代表的环境领域重点企业300余家。营收也快速增长,从2019年的50亿元到2021年的243亿元,连续3年翻番。2022年营收突破350亿元,2023年有望突破450亿元。
在科创驱动下,一个高端环保全产业链正在“中国环境谷”加速成形。

中科环光“无尘车间”  徐明摄
03“组局”思维
在创新驱动的同时,政策也在发挥强有力的引领作用。
2019年9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环境产业合作示范园区落户“中国环境谷”。
2020年,合肥市政府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中国环境谷”。节能环保产业列入合肥市16个重点产业之一。
蜀山区也将环境产业作为“六大产业”的重中之重,把“中国环境谷”建设列入区“十大行动”之首,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产业“链长”,成立专项行动组和工作专班,全力推进环境产业发展。
2021年,安徽省将“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列为十大新兴产业之一,并且在省级层面成立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中国环境谷”作为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合作园区,成为安徽打造节能环保产业的主战场。
2021年9月,中国科学院和安徽省政府签署新一轮全面合作协议,支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建设,打造“中国环境谷”等院地合作创新平台。
资本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2023年5月,规模120亿元的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母基金落户蜀山经开区,为“中国环境谷”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资本支撑。
蜀山经开区也在“科创贷”的基础上,创新推出“战新贷”“战新券”“环谷贷”等金融产品,总规模已达5亿元以上。
上下联动的政策叠加效应,实力雄厚的资本支持,为“中国环境谷”的崛起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到“十四五”末,产业规模有望达到1000亿元。
产业发展关键是要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产业生态。实际上,“中国环境谷”是围绕科技、人才、企业、政策、资本等生态要素,组了一个局。
在招商引资中,“中国环境谷”没有一味追求产业规模,搞招商“大呼隆”,而是全面调研摸排环境产业链条分支,编制产业链鱼骨图,以及8大领域和33个细分领域的企业布局图,对照产业链条和头部企业精准招商。
目前,“中国环境谷”已吸引培育上市企业18家,拟上市企业3家,细分领域龙头企业18家。
“我们盯着细分领域行业龙头企业和核心技术,招来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一门绝技,每个企业专注一个点,但是我们把它们串成了一条链。”邓杰义说。
在这种思维下,招商就像“组局”。围绕气、水、固废等检测治理,打造“环保技术研发一核心基础零部件生产一环保装备制造一环境治理、环保工程及环保服务”全产业链条。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组局”思维,为“中国环境谷”将来提供环境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环境治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单个企业和技术团队“单打独斗”,无法彻底解决环境问题。诸如城市水环境治理、大型湖泊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等,投资动辄百亿,需要多学科交叉、多领域融合。只有把顶尖团队的科研力量、各个环节的最新技术和有关领域的龙头企业集合起来,形成“技术联合体”和“企业联合体”,才能为环境治理提供最优的系统解决方案。
这样的思路,正是“中国环境谷”谋划“组局”的目标,而且已经开始付诸行动。
2023年以来,在省、市生态环境部门支持下,“中国环境谷”组织优秀企业和方案,先后走进安徽界首、叶集、铜陵等地,开展生态环境治理需求对接,为当地环境问题把脉问诊。

中科智慧AI水质检测实验室   徐明摄


04梦想的力量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环境谷”建设的初衷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5年来,在G20峰会、北京冬奥运会、南水北调工程、青藏高原科考等国家重大活动中,都有“中国环境谷”的企业参与其中,用卓越的技术和丰沛的成果,为美丽中国贡献了不菲的力量。
5年的发展只是梦想的起点。对于“中国环境谷”来说,未来要打造环境领域的全科医院。
如同人生病了要去医院看病,如果大气、水、土壤、湖泊“生病”了,可以到“环境医院”,由各科“医生”开出治疗方案、对症下药。特别是针对不同的疑难杂症,通过专家会诊,提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从而实现环境问题的彻底解决。
“未来,‘中国环境谷’要走出安徽、走出长三角,给全国提供环境治理的方案。甚至还有一个伟大的梦想,就是沿着‘一带一路’输出中国的环境治理方案。到了那天,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环境谷’。”卢磊说。
“中国环境谷”不仅要闯出产业发展的创新之路,更要为世界提供环境治理的中国方案。
在“中国环境谷”,最激动人心的,不是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快速攀升的数据,而是聚集了一群有梦想的人。
“我们希望‘中国环境谷’的标准,能成为环保行业的‘金标准’,为全国行业企业提供发展的‘路线图’。”安徽蜀峰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界说。
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作为“中国环境谷”运营平台,蜀峰环境积极推动标准体系建设工作,2022年先后两批共17项团体标准成功发布,填补了行业细分领域空白。2022年12月,“中国环境谷”获批安徽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环境保护技术与装备)。
“核心技术买不来,必须靠自主创新。”合肥中科环光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天舒说。
中科环光是“中科系”代表企业,它是从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一个课题组发展而来,课题组的创始人就是刘文清院士。企业的核心团队都是原课题组成员,他们正努力从科学家向企业家转型。支撑他们转型的动力,就是打破进口仪器垄断,实现大气监测先进仪器设备的国产化。
“目前,我国科学仪器七成以上依赖进口,每年仪器进口额近千亿美元,高端、先进仪器经常面临‘卡脖子’的情况。”在张天舒看来,通过持续的技术突破,解决“卡脖子”问题,应对国家重大需求,这是他们的使命。
“创新虽然有风险,但我认为值得去做。”合肥泰禾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大红说。
泰禾智能是合肥本土成长起来的中国色选机行业领军企业,引领推动了传统水洗煤厂到AI智能无水选煤厂的技术变革,极大减少了煤炭行业水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为实现“双碳”战略做出了卓越贡献。
“从蜀山出发,立足合肥,放眼全国,服务世界。”安徽中科圣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青云说。
国内水生态治理的小巨人企业,武汉圣禹2022年2月落户“中国环境谷”,不仅是看中了合肥的发展潜力,更因为有共同的理念和发展梦想。武汉圣禹在合肥设立了第二总部,还把整个研发队伍都搬了过来,立志在“中国环境谷”实现新的跨越,与梦想共生长。
为创新而生,为梦想而来。在“中国环境谷”,这样的传奇和梦想还有很多。当一群有梦想的人汇聚在一起,交流、碰撞,爆发出的能量是难以想象的。


-- END --


作者系决策杂志全媒体记者

编辑:赵晨 / 审稿:王运宝

转载请注明来源





大家都在读
1、刚刚设立的新机构,主任、副主任名单公布2、停职,免职!3、省委书记为何来到信访人家中?4、秦宜智、王晖,履新职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